諮詢顧問 家庭親職 夫妻關係 睡眠管理 心靈成長

推薦,台北

成癮復原課程

諮詢顧問 家庭親職 夫妻關係

網路成癮及藥酒癮復原教育與顧問
2022-12-28

學習目標:

當您讀完本章之後,您將能夠:
  1. 了解成癮是一個腦部的疾病
  2. 了解成癮形成的歷程與復原的歷程及特徵
  3. 目前國內成癮治療模式
前言
第一節 成癮是腦部的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是一個生理、心理精神以及社會的完整平衡狀態(Organization, 2020)。以整合模式的概念來說,成癮是一種原生的、慢性的、神經生物性的腦部疾病,疾病的發展和症狀的展現,受到基因、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的影響(The ASAM Principles of Addiction Medicine, 2019),重覆使用精神作用物質後對腦部功能的影響是持續性的(Koob, 2010)。隨著使用的量增加,透過制約的正增強(例如:腦神經傳遞物質的大量分泌或受體受到激化,或者使用之後的愉悅以及與此愉悅相關的聯想、情緒、影像、聲音與氣味等)以及負增強(如:戒斷時的不適與相關情境、人際經驗),腦部功能受到影響的區域也會愈來愈廣,並且形成屬於成癮的特殊神經廻路(Koob, 2015)。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DSM-5的精神障礙症診斷分類系統,物質使用障礙症診斷準則如下所述:一種適應不良的物質使用模式,造成功能明顯減損。一年內有以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症狀則屬之。
  • 比預期花更多時間使用或使用更大量。
  • 努力想減少或控制使用,但不成功
  • 花費許多時間已取得該物質。
  • 強烈渴望使用該物質。
  • 無法實踐責任。
  • 重複造成人際關係問題
  • 放棄或減少社交、嗜好或工作。
  • 在對身體有害的情境下仍重複使用。
  • 即使知道使用物質引發問題仍繼續使用
  • 耐受性
  • 戒斷症狀(King, 2013)

簡言之,成癮疾病的特質包含以下一種或以上的行為:
  • 控制藥物使用能力的損害
  • 不考慮傷害而持續的使用
  • 強迫性使用
  • 渴望(cravings)(The ASAM Principles of Addiction Medicine, 2019)
此疾病模式明顯地與強烈的強迫性(compulsion)與自我管理有關(Twerski, 1997),渴癮的認知控制模式進一步提及,除了衝動控制或其他相關的功能性機轉之外,自我管理的挫折可能也包含了欠缺相對應的策略、技巧以及能力,這些能力包括了執行功能與自我決定(Paul Davis, 2018)。行為的產生需要能力、機會與動機之間的互動,亦即一個人必須要有身體和心理上的能力來制定一個行為,並且需要有身體與社會情境的機會,再加上有較強的動機讓該行為表現,行為才會出現。換言之,外在刺激出現時,一個人的企圖(Plans/intentions)、反應(Response)、衝動(Impulses/Urges)、動機(Motives/wants)與評估(Evaluation)/beliefs)等,就會開始與存在內部系統的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互動,並影響彼此而形成決定與行為的表現(如:人類動機系統結構圖),此為PRIME理論(Paul Davis, 2018)。


(圖1. 人類動機系統結構)(Paul Davis, 2018)

透過物質濫用的行為,幾項主要的腦神經傳遞物質明顯受到影響,且與渴藥以及自我控制息息相關(Daniel G. Amen, 2010),包括了:
  1. 多巴胺(Dopamine):與動機、驅力、刺激有關(motivation, drive, stimulant)
  2. 血清素(Serotonin):與快樂、避免擔心、鎮定有關(happy, anti-worry, calming)
  3. 胺酪酸(GABA):抑制性、鎮定、放鬆 (inhibitory, calming, relaxing)
  4. 腦內啡(Endorphins):愉悅(pleasure)

而與渴藥以及自我控制有關的腦系統(圖2. )主要是:
  1. 前額葉皮質(PFC):專注、判斷、衝動控制
  2. 大腦基底核(Basal Ganglia):愉悅與動機中心(觸發行為)
  3. 深層邊緣系統(Deep Limbic System):情緒記憶中心、行為引爆/觸發(SAMHSA, 2006)

圖2.

在健康的自我控制迴路中,深層的邊緣系統提供合宜的動機,前額葉皮質則可有效的判斷力與衝動控制,使人可以規劃且朝向目標前進。健康的多巴胺濃度使人追求所愛與幸福,在此同時前額葉皮質則扮演著韁繩的角色,使人在此歷程中不失控。當上述的一切處在一個平衡狀態時,人是聚焦的、目標取向的,並且具有控制渴癮的能力。反之,當使用酒精或精神作用物質時,這些平衡則產生了改變,以致衝動控制及內在自我監督能力下降、動機低落、情緒出現障礙(Daniel G. Amen, 2010)

第二節 成癮形成與復原的歷程及特徵
壹、成癮形成的歷程與特徵

成癮是一個進展性的疾病,臨床上所專注的重點在於「盡可能地及早停止歷程階段的進行」,成癮形成的歷程包括:
  1. 接觸期(Introductory phase):常發生在社交情境中發生第一次的接觸,之後可能偶而會在使用。
  2. 規則使用期(Maintenance phase):雖然在此階段使用者有可能自發性地停止使用,但由於對精神作用物質的耐受性增加的關係,使用量因而增加,危險行為發生的機會也因而增加,例如:酒駕、暴力,憂鬱與焦慮的情緒表現亦隨著藥物使用日漸明顯。
  3. 濫用期(Disenchantment phase):為了使用忽略嚴重的生活或是法律相關的後果,開始出現渴癮、以物質使用為優先忽略其他生活相關事項,且開始出現退藥後的症狀,例如:憂鬱、焦慮、煩躁不安、疲累等。
  4. 嚴重期(Disaster phase):依賴的特徵包括出現戒斷症狀,以及強迫性的使用,忽略在人際關係、生理心理健康、財務、工作穩定性與犯罪記錄等負面的後果(SAMHSA, 2006)

以上歷程如圖3:成癮行為(builder, 2015)


常見成癮式的行為表徵,略舉如下:
  • 生活形態:作息不規則,藥物成為生活中一個重心(preoccupation)
  • 強迫性的使用(compulsive use)
  • 失去對藥物使用的控制(loss of control)
  • 復發(relapse)
  • 認知上的改變, 否認 ( denial )
  • 併發的問題 (complication, consequence such as cognitive function change)
  • 情緒及行為轉變:多話、躁動不安、沮喪、好辨、退縮
  • 社會適應方面:多疑、誇大、好鬥、欠缺理性之行為、欠缺動機
貳、復原的歷程

成癮復原的歷程階段如下:
  1. 戒斷期(Withdrawal):停止用藥的一到二週,典型特徵有生理的排毒、睡眠問題(如:失眠和睡眠時間延長)、渴藥強烈、思維紊亂、焦慮或憂鬱、情緒不穩、疲累或虛脫、食慾改變、注意力與記憶力改變。
  2. 早期停用/蜜月期( Early Abstinence:“Honeymoon”):大約持續四週,濫用藥物的人可能認為他們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典型的特徵有過度自信、情緒波動、注意力困難、記憶力的問題、無法有效安排優先順序等。
  3. 撞牆期(Protracted Abstinence :“the Wall”):至少需維持3-4個月,典型特徵是:繼續改變生活方式、得到停用精神作用物質的益處、憤怒和憂鬱、情緒波動、妄想和猜忌的表現、思緒混亂、家庭中的可能調整或衝突、復發等。此階段的常見的復發危險因子:高漲的情緒、生活架構鬆散、人際衝突、幸福感下降、不良的自我照顧、低能量/疲勞、妄想、其他藥物或酒精的使用等。
  4. 調整期Adjustment/Resolution:持續約4-6個月,此階段可因為通過了撞牆期而提升自我效能感,需重新定義所謂的『正常』,需要重新學習新的技巧以利保持生活的平衡、監控復發徵召、承認且接受戒癮是一個終身的歷程,並發展新的興趣或嗜好(美國物質濫用和心理健康服務局, 2022)
成癮復原之路中,個案收案、篩檢、評估、治療計畫擬定與紀錄執行包含以下執行項目,每個項目均具其執行理由、相關使用技巧與工具,以及紀錄。執行大項為篩檢、完整的生理-心理-社會評估、治療計畫的擬定(如圖4)。篩檢時需有基本資料蒐集,其中相關知情同意書、機密性(尤其是機密性的例外之相關說明)的說明以及關係的建立為主要內容。完整的生理-心理-社會評估包含依據American Society of Addiction Medicine 所發展的成癮嚴重度量表(Addiction Severity Index)以及該量表評估的六面向中,各面向所需的評估工具之使用。評估之後,評估者需整合評估結果,進行個案安置(Client Placement)級別的確認。

成癮評估主要的面向包含以下:診斷標準及中毒的程度、自傷或傷人的想法、生理依賴性和戒斷之潛在可能、按領域劃分與成癮相關的疾病(morbidity):自我形象/親密的他人/社會/金融/法律/工作/學校/身體、生理及精神共病、準備改變行為(Readiness for behavior change)、 先前的治療成功和復發模式。

圖4. 復原之路的醫療介入:收案、篩選、評估、治療

第三節 目前國內成癮治療模式
壹、現行反毒政策
近年來政府在反毒工作的投入不遺餘力,面對當前毒品危害現況與困境,行政院於106年5月11日提出第一期「新世代反毒策略」,在四年(106-109)間投入100億經費,透過阻絕毒品製毒原料於境外、減少吸食者健康受損、減少吸食者觸犯其他犯罪機會、強力查緝製造販賣運輸毒品,降低毒品需求及抑制毒品供給。並且在110年開始進行新世代反毒策略2.0(行政院, 2020),有別於以往以「量」為目標之查緝方式,新世代反毒策略是以「人」為中心追緝毒品源頭,以「量」為目標消弭毒品,其主要措施有五大主軸:
  1. 防毒監控:阻絕境外、強化檢驗
  2. 拒毒預防:零毒品入校園
  3. 緝毒掃蕩:反毒零死角
  4. 戒毒處遇:多元、具實證且連續之處遇服務
  5. 修法策略

其中,建立多元、實證且連續的戒毒處遇服務包括了以下重點:
  1. 提升藥(毒)癮治療處遇涵蓋率。
  2. 建置北中南東四個整合性毒藥癮醫療示範中心: 至民國111年8月止,目前共有六家社區整合醫療示範中心,包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ISTART、桃園療養院、草屯療養院、嘉南療養院、凱旋醫院、玉里醫院。
  3. 增設治療性社區與中途之家:由非營利民間機構參與衛生福利部方案獲得設置與營運治療性社區及中途之家。
  4. 推動美沙冬替代治療跨區給藥服務及強化偏鄉替代治療可近性。
  5. 建立以家庭為中心之家庭支持服務,促進藥癮者重返家庭:例如:110年開始,進行『成人藥癮者家庭支持服務及資源培力輔導計畫』,由全國各縣市所屬之「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負責,整合衛政、警政、社政、教育、勞政等相關局處資源,並與各矯正機關 及地方檢察署合作,落實執行各項反毒工作。 (圖新世代反毒策略組織圖)



圖5.新世代反毒策略組織圖
  1. 連結網絡資源加強就業準備,以一案到底服務促進就業
  2. 將地方毒品危害防制中心主政機關由法務部改為衛福部,深化地方毒防中心的醫療戒治與輔導功能。
  3. 評估法務部矯正署戒治所轉型及建置以醫療及復歸社會服務為核心,戒護為輔的戒治模式(行政院, 2017)。

二期新世代反毒策略,皆著重強化各級預防的推展,積極發現個案後,進行各面向的完整評估,並於妥善的分級照護後,協助個案進行妥切的社會復歸。
圖6. 整合性藥癮醫療示範中心建議架構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2022)
貳、成癮治療模式

在臨床藥癮治療介入模式上,本章節的介紹主要以『全人全階段的藥癮治療』以及『專業整合與復原模式』為主。介入方式為以評估為基礎的照護(Measurement based care)(Harding et al., 2011),預先並持續地在治療歷程中提供完整面向的評估,並依照評估結果制定治療的計畫,且合適地協助個案復歸社區。治療的歷程是個別化且以療效為取向的,以求明確及具有效率,利用所有生理-心裡-社會面向的評估資料,釐清並確認需要優先處理的問題(例如:取得監護權),以及擬定相應的策略和照護的等級,如圖7. 與圖8.所示(The ASAM Principles of Addiction Medicine, 2019):
圖7. 個案評估


藥物濫用障礙的治療有效性取決於仔細、準確的評估和診斷,而具有隱私及機密性維護的會談環境,可明顯有助於準確的評估。良好的會談設置(setting)允許足夠的時間提出關鍵問題,觀察個案的反應並有機會從容提供回饋給個案,促進治療關係的建立。所搜集的相關內容包含個案的物質使用史,如:第一次使用、最後一次使用、頻率、劑量、中毒症狀、戒斷症狀。而個案的評估亦會受到其他自身特徵的影響,包括年齡、性別、種族、法律、婚姻和就業狀況、對自身用藥問題的病識感、其他身體疾病或精神病合併症、病程 (例如:恢復,近期復發,首次治療),目前的階段(例如:中毒、戒斷、間歇發作)以及改變準備度等。

完整的藥物使用評估除上述內容外,亦包括呼氣酒精測試,尿液,血液,頭髮和唾液的採樣等。也會配合各種成癮相關量表增加評估的完整性。訊息主要來自個案本人或其重要他人。個案對於改變抱持的矛盾的態度是常見的情形,治療者可利用多種方式促進其對改變的了解以及實際行動的動機。常見的技巧包括:動機式晤談法與酬償管理,亦將在本章中略述。 成癮治療常用評估如下:
  1. DSM-5
  2. 成癮嚴重度量表(ASI):成癮嚴重度量表主要功用在評估個案需求,裨益排序個案議題的治療順序與可能的安置,以美國成癮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Addiction Medicine)的原則制定六面向的評估內容,依照六面向的評估結果決定提供四級照護中的合適照護,例如:第4至6面向中,有二個面向符合二級照護的標準,且第1至第3面向均未超過第三級的標準,則提供密集式的個案管理,每週提供至少15小時的照護。四級照護等級的區別在於它們提供醫療管理,結構,安全性和治療強度的程度,以成癮嚴重度量表得分為基礎,0-1 不需治療 、2-3 輕微問題,可能不需要治療(一級:門診)、4-5 中等問題,可能需要治療(二級:密集門診)、6-7 相當程度問題,需要治療(三級:醫療監控的照護)、8-9 嚴重問題,絕對需要治療(四級醫療管理的照護)。第一級照護:門診諮商、酒精與藥物安全行動方案、門診諮商治療方案(3-9小時)、美沙冬治療方案;第二級照護:門診密集治療方案(15小時)、日間照護方案(15-20小時);第三級醫療監控的照護:社交隔離的治療;第四級:醫療管理的照護:急診緊急照護、住院治療、精神科住院治療。六面向的評估內容、六面向治療規劃重點與四級照護配合的個案安置如圖
圖8.六面向、四級照護的個案安置(The ASAM Principles of Addiction Medicine, 2019)

圖8-1美國成癮醫學會病人安置標準

圖8-2美國成癮醫學會照護分級標準

圖8-3美國成癮醫學會四級照護安置標準對照表

表1. 六面向的評估與治療規劃重點
評估面向 評估和治療規劃重點
1.急性中毒和或戒斷可能 在各種級別的照護中評估解毒或戒斷症狀管理的需求,同時準備持續戒毒的服務
2.生理醫療狀況和併發症 評估和治療生理上的共病或併發症。在照護標準內給予治療,或通過結合身體保健服務提供治療。
3.情緒、行為或認知條件和併發症 評估和治療共病或心理健康問題或併發症。在照護標準內給予治療,或通過協調心理健康服務提供治療
4.改變的準備程度 評估其改變準備程度的階段。如果個案不準備承諾完全康復,使用動機促進的策略。如果準備好復元,則鞏固和延伸已改變的行動
5.復發、繼續使用或問題持續的可能 評估復發預防服務的準備度,並在適當情況下進行教導個案指認之前停酒的清醒狀況或身體健康的狀態。如果仍處於早期的改變階段,重點放在提高對繼續使用的後果的覺知程度,使用動機促進的策略。
6.復原和生活環境 評估特定個別化家庭或重要他人、居住、經濟、職業、教育、法律、 交通和托兒服務的需求,並確認所有領域的任何支援和資產
(Miller, 2019)
  1. 簡要成癮查核表(Brief Addiction Monitoring):協助療效的評估,評估面向、參考分數以及轉介建議如表
表2. BAM評估面向與轉介建議(Cacciola, 2013)
評估面向 題號 參考分數 轉介建議
健康 1 3 or4 Primary care
情緒 3 2,3 or4 進一步評估,提供物質成癮者相關照護,情緒問題若明顯,轉介醫院酒、藥專科治療
嚴重成癮(heavy alcohol use, any drug use, specific drug use) 5,6,7 任何一種物質使用>=1 討論並考慮調整處遇計畫(如更密集的照顧或改變處癒的型態)
渴癮 8 3 or 4 考慮使用藥物
充足的收入 14 0 個案管理
社會支持 16 0,1,2 考慮增加網絡支持
進步的滿意度 17 3 or 4 考慮修正或補充處遇計畫
 
  1. CIWA-Ar:酒精戒斷臨床學會評估嚴重度,該量表最高分為67分,若總分小於等於15 分歸類為輕度酒精戒斷,總分界於16分至20分之間歸類為中度酒精戒斷,總分21分以上則屬於嚴重酒精戒斷度,經過CIWA-Ar之評估,輕度或中度的酒精戒斷者可以在門診接受治療,而重度酒精戒斷者因為有發生震顫譫妄的風險,必須住院接受治療(黃立偉、董至剛, 2016)。
表3. 酒精戒斷臨床學會評估(CIWA-Ar)(黃立偉、董至剛, 2016)
症狀 分數 評分方式
噁心和嘔吐 0分至7分 0:無噁心且無嘔吐 1:輕微噁心但無嘔吐 4:陣發性噁心且伴隨乾嘔 7:持續性噁心並伴隨嘔吐
手抖 0分至7分 0:無手抖 1:看不見手抖,但指尖對指尖可感受到 4:前臂伸展時可看到手抖 7:前臂不需伸展即可看到手抖
陣發性出汗 0分至7分 0:無出汗 1:難以察覺的出汗,如手掌濕潤 4:額頭冒出汗珠7:汗水濕透
焦慮 0分至7分 0:完全不焦慮 1:輕微焦慮 4:中度焦慮或出現防衛感 7:嚴重的恐慌
躁動 0分至7分 0:正常活動量 1:比正常活動量多一點點 4:手忙腳亂、難以休息 7:前後跺步,甚至起身捶打桌椅、牆壁
觸覺混亂 0分至7分 0:無特別感覺 1:非常輕微搔癢感、針刺感或麻木感 2:輕微搔癢感、針刺感或麻木感 3:中度搔癢感、針刺感或麻木感 4:中度觸幻覺5:嚴重觸幻覺 6:非常嚴重觸幻覺 7:持續性的嚴重觸幻覺
聽覺混亂 0分至7分 0:無特別感覺 1:非常輕微的嚇唬聲 2:輕微的嚇唬聲 3:中度的嚇唬聲 4:中度聽幻覺 5:嚴重聽幻覺 6:非常嚴重聽幻覺 7:持續性的嚴重聽幻覺
視覺混亂 0分至7分 0:無特別感覺 1:非常輕微的光敏感 2:輕微的光敏感 3:中度的光敏感 4:中度視幻覺 5:嚴重視幻覺 6:非常嚴重視幻覺 7:持續性的嚴重視幻覺
頭痛或頭脹感 0分至7分 0:無頭痛 1:非常輕微的頭痛 2:輕微的頭痛 3:中度的頭痛 4:中度至嚴重的頭痛 5:嚴重的頭痛 6:非常嚴重的頭痛 7:持續且非常嚴重的頭痛
定向感或認知混亂 0分至4分 0:定向感良好且可以遵守指令 1:無法完全遵守指令或不確定當天日期 2:認知的日期與實際日期差兩天以內 3:認知的日期與實際日期差超過兩天 4:對人物或地點的認知有錯誤
  1. URICA(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Change Assessment):羅德島改變評估量表
全人全階段的藥癮治療模式以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全人照護為基礎,提升成癮個案生命階段的滿足。成癮個案全人全階段的全人照護(圖9.),結合台北市立療養院(現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象山學園的時間軸(以逐步促進個案自我控制的原則,所建立的時間區隔)、動機改變的階段理論、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以及Eric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成為階段式的成癮治療模式,在民國86年開始建立實行(李昭慧, 2019)。 在治療初期每週至少一次連續八次的會談,專注於促進停用的動機、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如:戒斷、渴藥的不適)與安全的需求(如:安全的住所、合適的醫療安排),協助個案試著信任自己與治療者建立治療關係;第二階段的治療至少每兩週一次連續八次的會談,協助個案做下停用的決定,並開始學習如何形成與實踐停止成癮行為的新生活方式、承認並接受自己是一位成癮者、定義靈性的自我、在自我概念清晰穩定後學習在界限清晰的新行為模式中開始親密關係的探索或修復;第三階段每月至少一次連6次的會談治療,學習穩定新生活模式並複習復發預防的習得技巧(表3)。
圖9. 全人全階段的照護

表3. 全人全階段的成癮治療
門診追蹤治療 第一階段治療 1-8th week 第二階段治療 9th week-6th month 第三階段治療 7th-12th month
馬斯洛 基本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歸屬感與愛的需求自我價值認可(自我接受) 自我完成自我實現
動機改變階段 懵懂期 沉思期 決定期 行動期 維繫期
Pita’s recovery stage/以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為基礎 1.      啟動治療允諾目標 2.      停止強迫性成癮行為 3.      學習停止成癮行為 4.      信任關係的建立 1.      承認並接受『我是一位成癮者』 2.      指認更高的力量/靈性的自我 3.      親密關係的發展/習得社交與關係建立維持的技巧 1.      發現此階段的自我:與停用前的我之差異;我的優勢與需求 2.      能以健康的方式建立並維持彼此滿足的親密關係
表4.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Schlein, 1987)
Modalities Psychosocial Crisis   Radius of Significant Relations
To receive To give in return Basic Trust vs Basic mistrust HOPE Maternal Person 1. Infancy
To hold on To let go Autonomy vs Shame, Doubt WILL Parental persons 2. Early Childhood
To Make=go After To Make Like=Playing Initiative vs Guilt PURPOSE Basic Family 3. Play age
To make Things (Completing) To Make Things Together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COMPETENCE Neighborhood, School 4. School age
To be Oneself To Share being Oneself Identity vs Confusion FIDELITY Peer Groups and outgroups, models of leadership 5. Adolescence
To Lose and Find Oneself in Others Intimacy vs Isolation LOVE Partners in Friendship, Sex,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6. Young Adulthood
To Make be To take Care of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CARE Divided Labor and Shared Household 7. Adulthood
To be through having been and having made be To face not being Integrity vs Despair WISDOM Mankind, My kind 8. Old Age
  專業整合與復原模式(Matrix Intensive Outpatient Treatment Program)是當前針對興奮劑使用最具實證的治療模式之一,由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Matrix研究所在一九八零年代開始發展,以協助興奮劑施用者及早復元並預防復發為治療目標,建立一個為期16週,以認知行為團體治療為核心,並結合個別治療、家屬衛教、與社會支持團體等形式的治療方案(美國物質濫用和心理健康服務局, 2022) Matrix包含四大軸心精神,由團體督導在Matrix結構標準的規範下,以標準化的程序進行。四大精神含:靈性的、精神心理的、情緒的與生理的,並以十二步驟、動機式晤談法、認知行為治療與酬償管理等技巧周全團體諮商的歷程(圖10., 11.)。

圖10. Matrix的核心精神、技巧、實證結構與訓練方式


圖11. Matrix時間結構
根據民國110年8月30日Matrix訓練與治療執行團隊在衛生福利部舉行的記者會內容指出,有高達72%的個案完成療程,16週當中平均有14.5週維持停藥,療程結束後追蹤3個月,有將近4成戒癮者可規則追蹤並持續停用(自由時報, 2021)。十二步驟的帶領協助個案探索靈性自我,並在釐清靈性自我的狀態下實踐自我,十二步驟的宗旨、目標與實踐步驟如表5.(康復之友, 2019) 表5.
12步驟的目標  
目標 目的 步驟
與神和平相處 第一步驟 承認我們的脆弱 第二步驟 開始信仰 第三步驟 決定將我們交托給上蒼   *我們坦承無力抵抗成癮的誘惑,生活因成癮變得無法掌控。 *我們相信有比我們自身更強的力量,讓我們再次回復神智清醒的狀態。 *就如我們對神的了解,我們決定將意志和生命交給祂照看。  
與我們自己和平相處 第四步驟 自我檢視 第五步驟 養成認錯的習慣 第六步驟 內在轉變的開始(也稱為悔改) 第七步驟 轉變或人格的淨化 *為我們自己列出一張透徹、無懼的道德清單。 *對神、自己及全人類坦承我們錯誤的行為。 *我們已經準備好讓神清理人格中的缺陷 *謙卑的懇求神去除我們的缺點。  
與他人和平相處 第八步驟 檢視我們的人際關係,並為彌補做準備。   第九步驟養成彌補的習慣   第十步驟待在復原之路上   *列出我們曾經傷害過的人的清單,且願意彌補他們。   *只要有可能,直接彌補曾經傷害過的人或其他事情;除非這樣做會造成二度傷害才不做。 *繼續列個人清單,且當我們犯錯的時候,馬上認錯。  
保持平靜 第十一步驟祈禱與冥想/靜坐的靈性訓練   第十二步驟推廣分享 *透過祈禱與冥想提升意識與神的接觸,就如我們了解祂一樣,祈求祂賜予我們智慧及行動的能力。 *這些步驟的目的為了是喚醒我們的靈性,我們試著將這樣的訊息傳遞給其他的成癮者,並在日常生活中練習這幾個步驟。
  • 動機式晤談法由William Miller & Stephen Rollnick所發展,在成癮治療深具效用,最初使用在酒癮者, 現在廣泛地被運用在各種類型的成癮,也被使用在非自願性的個案,例如:家庭暴力。主要的目的是協助個案多位自己著想、減少專業人員的職業倦怠(burning out),且較易進入問題核心,並減少挫敗感(Martinez, 2017)。動機式晤談法是一種用來喚起與強化改變動機的方法,強調合作與個人中心。其主要精神是:合作、喚起、自主。動機式晤談法包括五項原則:表達同理心、創造不一致、避免爭辯、與抗拒纏鬥、支持自我有能感(self-efficacy)。而其常用之技巧與策略則為:開放式的問題、肯定、反映、摘要。 動機式晤談法改變的階段是:
  1. 懵懂期:成癮者未覺察藥物濫用之問題,或對於使用藥物模式無意改變
  2. 沉思期: 開始覺察到藥物濫用之問題,但同時持有繼續濫用藥物以及停藥的矛盾心情
  3. 決定期:爲行為改變做下決定,可能開始出現一些小改變
  4. 行動期(Action):行為改變開始,伴隨一連串的失誤及再復發
  5. 維繫期(Maintenance):新行為模式已較穩定,預防再復發的技巧協助個案維持改變的行為
  6. 再復發(Relapse):爲改變而做的努力因故遭放棄,此週期可能一再重複直到新行為模式穩定為止,如圖10.
圖10. 改變的階段(Martinez, 2017)

認知行為療法的執行則如表6所述:個案須就其期待更改結果的處境進行描述,依此指出已表現的行為以及相關的情緒,再依照所觀察到的情緒探索相關的非理性信念;之後試探索如果一樣的情境產生,所期待的新結果為何,再依照期待的新行為結果,探索相關的情緒與相關的想法。因為情境產生想法,想法產生情緒,情緒已行為表現出來。所以,為了新的行為結果,個案需要先指認相關的情緒,方可找出其他想法的可能性,裨益之後再遇見雷同情境時,能以新的想法面對,而因不同的情緒產生期待中的行為。
  • 與Matrix相關的核心技巧之一-酬償管理,實際上是利用行為制約的技巧,達到促進改變的目的。主要的特徵是它在藉由系統化的運用『增強或負增強的後果』來達到治療的目標,以『增強期待行為』為主要目的。利用正增強(bonuses or commissions)以及負增強(達到期待行為時移除厭惡的事件,例如:持續尿檢陰性,則減少到法院報到次數)促進行為改變,由於正增強較易被接納。臨床機構的專注焦點是在正增強。研究顯示,酬償管理可有效降低以下物質的使用:酒精、古柯鹼、大麻、甲機安非他命、鴉片類製品與菸,且對於不同族群亦顯效能:青少年、孕婦、遊民、精神疾患(Petry, 2012)。酬償管理執行是否具有效力端賴以下三大原則的掌握: 時常監督試著改變的行為;2. 每次期待的行為出現時,提供具體的、立即的增強物;3. 當預期行為未出現時,收回正增強物。
全人全階段的實證治療模式已是近幾年來各國成癮治療的主要模式,讀者不妨以此章節所提之模式簡介,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與認識,將極有利於治療成效以及學習歷程中的個人成長。再一次地提醒,成癮是一種腦的疾病,深具生理相關的影響,因此提高了個案在改變歷程中可能的困頓,而容易遇見其矛盾、猶豫不決的狀態,試著以「改變是一個歷程,任何處境或行為均可被視為改變的學習」,藉此協助治療者維持中立不批判的態度,裨益治療關係建立、維持與改變的推展。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2022). 衛生福利部 111-113年度「整合性藥癮醫療示範中心試辦計畫」公開徵求說明書. 衛生福利部. Retrieved Jan. 13 from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5229-65544-107.html

自由時報. (2021, Aug., 30th 2021). 成癮需治療 國衛院引入美國治療模式拉毒癮者一把. 自由時報. Retrieved SEPT. ,19 from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655183

行政院. (2017). 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 行政院. Retrieved May, 25 from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47bbd6cf-5762-4a63-a308-b810e84712ce

行政院. (2020). 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第二期 110-113 年). 行政院. Retrieved Oct., 27 from https://www.ey.gov.tw/Page/5B2FC62D288F4DB7/aa0ec623-defa-4df1-9123-f7c19086556e

李昭慧. (2019, July, 4th 2019). 第一階訓練課綱四:篩選、輔導技巧 (Brief Intervention)收案、評估、治療的設計及記錄填寫. 發展藥癮專業人員培訓制度推動委員會會議, 台北.

美國物質濫用和心理健康服務局. (2022). MATRIX 興奮劑使用疾患密集門診治療模式-治療師手冊 (李昭慧、王聲昌、丁耕原、伍美馨、郭彥君、張富美、許文郁、黃介良、葉俞均、羅時揚、蘇淑欣, Trans.).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福利部. (Counselor’s treatment manual: matrix intensive outptaitent treatment for people with stimulant use disorders)

康復之友. (2019). 十二步驟的療癒力 (張富美,丁耕原, 葉俞均, 羅時揚, Trans.). 心靈工坊.

黃立偉、董至剛. (2016). 酒癮及戒斷症候群.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31(10), 335-342.

The ASAM Principles of Addiction Medicine. (2019). Wolters Kluwer.

builder, H. f. (2015, Oct. 15, 2015). Addictive Behaviour.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Cacciola, J. S., Altermana, A. I., DePhilippis, D., Drapkin, M. L., Valadez, C., Fala, N. C., Oslin, D., and Mckay, J. R. (2013).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evaluation of the Brief Addiction Monitor (BAM).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44(3), 256-26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02977/pdf/nihms401271.pdf

Daniel G. Amen, D. E. S. (2010). Unchain your brain: 10 steps to breaking the addictions that steal your life. MindWorks Press.

Harding, K. J., Rush, A. J., Arbuckle, M., Trivedi, M. H., & Pincus, H. A. (2011). Measurement-based care in psychiatric practice: a policy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J Clin Psychiatry, 72(8), 1136-1143. https://doi.org/10.4088/JCP.10r06282whi

King, A. M., Davison,G. C.,  Neale, J. M.,  Sheri L. J. (2013). Abnormal psychology (張本勝、徐立瑜、黃君瑜、古黃守廉、曾幼涵, Trans.; 12 ed.). John Wiley & Sons, Inc.

Koob, G. F. (2015). Neurobiology of Addiction. In H. D. K. Marc Galanter, and Kathleen T. Brady (Ed.), Textbook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pp. 1-24).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Koob, G. F., Volkow, N. D. . (2010). Neurocircuitry of Addictio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Reviews, 35, 217-23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pp2009110.pdf

Martinez, C. C. P., Arnaout, B., Martino, Steve. (2017).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for clinical practic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Miller, S. C., Fiellin, D. A., Rosenthal, R. N., Saitz, R. (2019). The ASAM Principles of Addiction Medicine. Wolters Kluwer.

NIDA. (Aug. 11, 2022).  NIH-NIDA. https://nida.nih.gov/about-nida/organization/cross-cutting-research-teams-workgroups-interest-groups-consortia/nida-niaaa-neuroscience-workgroup

Organization, W. H. (2020). Definition of health. https://www.who.int/home/search?indexCatalogue=genericsearchindex1&searchQuery=definition%20of%20health&wordsMode=AnyWord

Paul Davis, R. P. a. S. J. (2018). Addiction: psychology and treatment. John Wiley & Sons Ltd.

Petry, N. M. (2012). Contingency managementfor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a guide to implementing this evidence based pracice. Taylor & Francies Group, LLC.

SAMHSA. (2006). Trigger and Craving. In C. i. t. brain (Ed.), Matrix Intensive Outpatient Treatment for People with Stimulant Use Disorders. Rockville, MD: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Schlein, S. (1987). Eric Erikson: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selected paper 1930-1980. W. W. Norton & Company.

Twerski, A. J. (1997). Addictive Thinking: understanding self-deception 2nd edition. Hazelden Foundation.    

    睡眠管理 心靈成長

    諮詢顧問 家庭親職 夫妻關係 睡眠管理 心靈成長

    台北,北部